近日,Uber专车再次陷入舆论风暴,此次是源于一场车祸引起的责任纠纷。事件是有乘客乘坐Uber发生车祸,指责司机疲劳驾驶,向平台发出提出帮助、处理赔偿等诉求,Uber方面则回复按正常程序赔偿,并指责乘客敲诈,司机方面否认车祸是因疲劳驾驶。
一时间责任在谁引起热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专车企业,对平台本身、合作租赁公司及司机监管的机制是不完善的。专车企业合作的车辆,大多是非营运车辆,即所谓的“黑车”,一旦发生事故,乘客、司机双方的理赔都将变得困难。
专车自兴起以来,就一直伴随着争议,企业借助高额补贴、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,赢得了大量用户的拥趸,但也因此冲击到了原有的出租车市场,曾遭到出租车司机的大规模抵制。与此同时,专车的出现,让出租车行业的改革再次提速。
专车能够受到大众欢迎,除了价格优势,还侧面反映了出租车行业的痛点,如拒载、打车难等现象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,对于出行要求更高,而全国各地出租车供应不足一直未能解决,这才让专车有机可乘。
根据
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《2016-2021年中国出租车行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投资发展预测分析报告》数据显示,2009年全国拥有出租车辆规模119.31万辆,随后逐年增加,到2013年,出租车辆规模增至134.00万辆,但年复合增长率不到3%,各地出租车的供应仍相对较少。
2005-2013年上海市出租车数量与出租车人均保有率走势图(单位:辆,%)
资料来源: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整理
出租车行业在“总量控制”的规定下,各地出租车人均保有率一直偏低,以上海市为例,根据上述报告提供的数据,上海市出租车数量从2005年的47794辆增长到2013年的50612辆,但上海市人口规模逐年攀升,人均保有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在不断走低。
除了出租车辆供小于求,出租车的“份子钱”同样饱受诟病,据统计,各地出租车司机在扣除平均的“份子钱”后,工资收入只剩下一半不到,可见“份子钱”之高。背后的根源则是出租车行业的垄断,若不进行改革,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只会越来越少,乘客打车难的问题将更为严峻。
因此出租车行业应放开数量控制,由市场决定车租车辆的规模,同时放开准入限制,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出租车行业,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开价格限制,由经营者根据市场行情自行定价。当然这些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结合实际情况推进。
出租车行业改革还需提升服务质量及性价比,通过改革调动起出租车司机的积极性,解决当前打车难、拒载等问题,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。专车的高额补贴并不能长久,失去价格优势后,对出租车的需求将恢复增长,出租车市场活力将被激发。